目前分類:超越現在 (6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excerpt from the book The Daily Drucker)


Prddiction of future events is futile.


The starting  point to know the future is the realization that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though complementary, approaches:


*Finding and exploiting the time lag between the appearance of a discontinuity in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its full impact- one might call this anticipation of a future that has already happened.


*Imposing on the yet unborn future a new idea that tries to give direction and shape to what is to come. This one might call making the future happen.


Predicting the future can only get you in trouble. The task is to manage what is there and to work to create what could and should be.


yogano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已的財富,是的,在貿易國度中,每個人都在競爭 ,每個individual都 希望能得到更高的自我利益,誰會care 國家的富有 是自已的責任呢? nations vs individuals,一直是我在思考的…


國家要富有所具備的條件呢? 一個國家能為自已子民謀更好的生存環境,提供完善的社會福利及國家建設都是一個富有的國家最基本的條件。然而 推動國家富有的背後 是真的需要能夠超脫只求短視的自我及國家利益領導人,保留本土化是文化層面,放眼世界才能更宏觀地發展國家利益。看台灣的領導人 就知道 這個國家是否會富有。


當然 一個國家的富有, 不能只重視經濟上的富有, 也要重視道德層面及文化水平的層度,看現有的總統 我們可以知道 他的選民文化水平的層度。


==========================================================



亚当·斯密,公元1723~公元1790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着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但是他的不朽名声主要在于他在1776年发表的伟大着作《国家康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该书一举成功,使他在余生中享受着荣誉和爱戴。他于1776年在克科底去逝。斯密一生未娶,没有子女。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着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斯密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因而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乾涉。他声言这样的乾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有些人认为亚当·斯密只不过是一位商业利益的辩护士,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他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坚决要求将其消灭。斯密对现实的商业活动的认识也并非天真幼稚。《国富论》中记有这样一个典型观察:“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实际上亚当·斯密把他们所有的优点都吸入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斯密的接班人,包括象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样着名的经济学家对他的体系进行了精心的充实和修正(没有改变基本纲要),今天被称为经典经济学体系。虽然现代经济学说又增加了新的概念和方法,但这些大体说来是经典经济学的自然产物。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甚至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自然不是他的政治学说)都可以看作是经典经济学说的继续。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虽然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都坚持认为人口负担会阻碍工资高出维持生计的水平(所谓的“工资钢铁定律”),但是斯密指出在增加生产的情况下工资就会增长。事实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斯密在这一点上正确,而李嘉图和马克思是错的。
   除了斯密观点的正确性及对后来理论家的影响之外就是他对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斯密反对政府乾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
  自从斯密以来经济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致他的一些思想已被搁置一边,因而人们容易低估他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他是使经济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科学的主要创立人,因而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


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来的物品。
这类产物或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来的物品,对消费者人数,或是有着大的比例,或是有着小的比例,所以一国国民所需要的一切必需品和便利品供给情况的好坏,视这一比例的大小而定。

但无论就哪一国国民说,这一比例都要受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技巧,怎样有判断力;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究成什么比例。不论一国土壤、气候和面积是怎样,它的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必然取决于这两种情况。
此外,上述供给的好坏,取决于前一情况的,似乎较多。在未开化的渔猎民族间,一切能够劳作的人都或多或少地从事有用劳动,尽可能以各种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供给他自己和家内族内因老幼病弱而不能渔猎的人。不过,他们是那么贫乏,以致往往仅因为贫乏的缘故,迫不得已,或至少觉得迫不得已,要杀害老幼以及长期患病的亲人;或遗弃这些人,听其饿死或被野兽吞食。反之,在文明繁荣的民族间,虽有许多人全然不从事劳动,而且他们所消费的劳动生产物,往往比大多数劳动者所消费的要多过十倍乃至百倍。但由于社会全部劳动生产物非常之多,往往一切人都有充足的供给,就连最下等最贫穷的劳动者,只要勤勉节俭,也比野蛮人享受更多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劳动生产力的这种改良的原因,究竟在那里,劳动的生产物,按照什么顺序自然而然地分配给社会上各阶级?这就是本书第一篇的主题。

在劳动运用上已有相当程度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的不同国民,对于劳动的一般管理或指导,曾采取极不相同的计划。这些计划,并不同等地有利于一国生产物的增加。有些国家的政策,特别鼓励农村的产业;另一些国家的政策,却特别鼓励城市的产业。对于各种产业,不偏不倚地使其平均发展的国家,怕还没有。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欧洲各国的政策,都比较不利于农村的产业,即农业,而比较有利于城市的产业,即工艺、制造业和商业。本书第三篇将说明,什么情况使人们采用和规定这种政策。这些计划的实行,最初也许是起因于特殊阶级的利益与偏见,对于这些计划将如何影响社会全体的福利,他们不曾具有远见,亦不曾加以考虑。可是,这些计划却引起了极不相同的经济学说。有的人认为城市产业重要;有的人又力说农村产业重要。这些不相同的学说,不仅对学者们的意见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且君王和国家的政策亦为它们所左右。我将尽我所能,在本书第四篇详细明确地解释这些不同学说,并说明它们在各时代和各国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要之,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在这一篇里,我要努力说明以下各点:第一,什么是君主或国家的必要费用,其中,哪些部分应该出自由全社会负担的赋税,哪些部分应该出自社会某特殊阶级或成员负担的特殊赋税。第二,来自全社会所有纳税人的经费是怎样募集的,而各种募集方法大抵有什么利弊。第三,什么使几乎所有近代各国政府都把收入的一部分,作为担保来举债,而这种债务,对于真实财富,换言之,对于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有什么影响。  

英亚当·斯密所着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国富论》远远不是一部通常所认为的学术论文。虽然斯密也劝说放任自由,但他的论证却更多地是反对政府乾预和反对垄断;虽然他赞扬贪欲的结果,却又几乎总是鄙视商人的行为和策略。他也不认为商业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赞美的。


yogano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星期日,我開車至 page one and stopped for 2 hrs to read brokeback mountain,算是充電一下,看看書名也可以想像內容寫些什麼。


上星期作文老師給了我些書單,買了二本 紐約時報英文解析,順便也在店裏看了聞亦道的 "英文無所不談",大開眼界。


我想看的書單上, 還有原文的斷背山,原因很簡單,故事背景在美國西部,他們過著什麼的生活,有著什麼的情緒思想,是我想知道的。作家是是很棒的”安妮.普露/ Annie Proulx


剪接以下來自博客來書評的論點:


這本小說集是簡潔而深邃的,翻譯之筆帶有詩意,固然是原著原味,但整體來說,翻譯是很不錯的。
安妮‧普露實際深入懷俄明,對於當地居民穿著、飲食、生活的天地、工作,都有十分細微的刻畫,故事雖然都殘酷而無奈,但她的筆觸是淡的,娓娓道來,用一種隨筆、散文的方式下筆,看似不連結,其實反倒留下很多空隙,這也是李安〈斷背山〉得以在其中補強的地方。對於這「陌生地」,我倒覺得十分新鮮,安妮‧普露帶領我去閱\讀了另一個世界。
此外,安妮‧普露最讓人喜愛的是她寫天空、寫大地,用詞很乾淨,但形容得很貼切,滿富詩意,比如她形容蔚藍是「無骨的」,形容黃昏的地平線如導火線燃燒著,懷俄明的天氣在她筆下千變萬化。
而裡頭這篇〈斷背山〉,看完電影之後再看一次,有更深感觸。
錯過了,便是生離死別,再回首已百年身,恩尼司最大的痛苦也在於此,所以小說最後說他「修」這些空隙,他不斷修補的是他無法再對傑克所做的,李安用另一種方式呈現,讓恩尼司的襯衫包覆著傑克的牛仔外套,一反先前傑克對待他的方式,他是用餘生在懺悔與實踐愛,死者已矣,而生者只能在夢中和情人相會。小說開頭說「然而他內心洋溢著快感,因為傑克‧崔斯特昨晚現身他夢中」,正是呼應著最後「枕頭有時會濕,有時候濕的是床單」。
小說裡頭,他們二十年來只上過這麼一次斷背山,但卻是一輩子的回憶,因為那是最初,傑克打算把骨灰灑在那裡,是希望最終的歸宿留在最美好之處,這個願望沒實現,最親近的距離成了最遙遠的存在。何其令人感嘆。人生不也如此,再多一點勇氣,是不是我們就能相信,即使牽手也能到天涯海角?傑克是這樣心甘情願,義無反悔,而真愛,卻是真的不等人啊!


Annie Proulx的文筆本來就是這樣簡潔爽落,在某些敘事上毫不拖泥帶水,但一旦寫起Wyoming周邊的嚴酷風景之時,竟栩栩如真、迫在目前。會不習慣應該是字裡行間大量充斥著許多平時並不常見的字眼或手法吧,靜下心來仔細閱讀就會發現,其實這真是本好看的小說。
除了〈斷背山〉之外,Annie Proulx其他篇章也都寫得極好。關於遙遠邊陲的酷寒氣候與局勢,以及種種令人不忍卒睹的人事。這種邊緣書寫,在她之前皆是乏人問津,直到她,把那種牛仔耀眼光芒背後的尋常和黯淡,一一紀錄了下來。身為一個好的作家,確乎要有這種冒險犯難、實地深入當地勘察的庶民精神吧。
關於〈斷背山〉。
傑克與艾尼斯在一次偶然間,產生了意亂情迷的關係,在那最嚴寒的季節裏,空曠寂寥的山上,除了羊群,就只剩下另一個人的體溫。儘管雙方矢口否認關於性向的游移和曖昧,卻無能阻擋內心暗潮的洶湧。這是兩個異性戀男子的肉體短暫出軌而已嗎?或者,只是一場不倫的冒險?心是最真實的聲音,它不騙人。當兩人分道揚鑣四年之後重逢的那一天,雖然各自不再年輕,各自為人夫、父,但那無言的等待,以及深情的擁抱和不自覺地衝動、親吻,在在都宣稱著,那遮掩在眾目睽睽之下的,假面的告白。當然這還不是最令人黯然神傷的。命運的無情就在它的惡意捉弄。雖然這只是一篇小說,然而我相信,這世界上,確實存在著比小說更加無奈的際遇。
兩個人毫不意外的,恪守在保守社會道德的約束下,各安其份地過著最尋常的居家生活。為了妻子兒女,為了事業經濟,他們賣命忙碌著,假裝以為自己可以忘掉那些夜來幽夢忽忽闖入眼前的,另一個懸念不已的暗影。行之有年的秘密幽會,斷背山像是一個與世無爭的桃花源,他們在其中分享彼此的情慾,無關乎道德束縛和妻小兒女,僅僅只是純粹的愛和慾的征服與偷渡。
人在愛裏是不是永遠都學不會體諒?在愛裏是不是終得錯過了,才能明瞭何謂聚散無常?不論是同性或異性,愛是唯一,是若且唯若的真理。一旦悟了,是天堂;不悟,是地獄。
艾尼斯的瞻前顧後,讓傑克充滿難以言說的委屈,正當兩人敞開胸懷決定面對一切的當口,傑克卻意外身亡。艾尼斯聞訊,只是默然。在心裡淌著血嗎?在收拾傑克遺物時,赫然發現了自己當年在斷背山上和他打架之後,彼此沾滿血跡的襯衫,兩件襯衫緊緊疊合在一起,傑克甚至捨不得將那血跡洗去,任它在回憶中枯黃,等待多年後的艾尼斯來認領衣屍。這樣的戲劇張力已達到飽和。我數度在這部小說裏怔忡哽咽,甚而止不住地落淚。
忽然間想起李商隱的句子,「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如果每一次愛的時候都能認真去面對,是不是可以少一些遺憾的故事?在這個愛情價值觀漸漸速食的年代,不知道還剩下多少像這樣難以追憶的情感呢?


 


========================================================


 以Postcards和《真情快遞》拿下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美國國家書卷獎以及普立茲獎等多項文學獎的作家安妮‧普露,大概是近十年來美國最受推崇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文字奇特,故事動人,是電影最喜歡的改編材料。


  本書收錄以懷俄明州為背景的11則短篇,其中三篇獲選入《年度最佳美國短篇小說集》,兩篇獲得歐‧亨利短篇小說獎。

  安妮.普露在這本描寫孤寂、火爆性格和錯愛的小說集中顯現了熟練出色的文字和對懷俄明狂烈的摯愛。〈腳下泥巴〉描寫一個套牛牧人深陷在家庭和自我獨立間的漸深裂痕中,卻無法擺脫出來。〈半剝皮的閹牛〉描寫一位上了年紀的蠢駕駛,為了參加哥哥的喪禮而開車前往出生地牧場,卻在離家一哩處喪生。

  〈斷背山〉描寫兩個西部牛仔的同志戀情。本文改編的同名電影,由李安導演,獲2005年義大利影展金獅獎最佳影片。

  整本小說集亦獲紐約客最佳小說獎等三項大獎。描寫懷俄明州殘酷艱難的自然環境下,命運多舛的角色,從其人生歷練中淬瀝出令人不寒而慄、倍感神聖莊嚴之美。

  本書作者普露熱愛地方歷史,多年來收集了北美多地的在地生活、事件的回憶錄與敘述。她實地在懷俄明州生活旅行經歷,參加牛仔詩會,參考地區史將其中的真人真事取來當作創作起點。源頭故事並從自然保育聯盟保護區獲得靈感。

  「現實在這裡絕對派不上太多用場」。非現實、奇思異想與未必成真的元素,為這些故事添上色彩,正如真實人生因這些元素而多彩多姿的道理一樣。在懷俄明,最不奇思異想的狀況,是在這片艱苦的大地靠農場維生的決心。

獲獎記錄
*本書收入文章:

  • 〈半剝皮的閹牛〉編入《1998年最佳美國短篇小說集》以及《二十世紀最佳美國短篇小說集》。
  • 〈斷背山〉獲歐‧亨利短篇小說獎和全美雜誌獎。
  • 〈腳下泥巴〉獲歐‧亨利短篇小說獎。
  • 〈荒草天涯盡頭〉編入《1999年最佳美國短篇小說集》。
  • 〈身居地獄但求杯水〉編入《2000年最佳美國短篇小說集》。
  • 整本《斷背山》小說集則榮獲1999年紐約客最佳小說獎(The New Yorker Book Award Best Fiction)、2000年博多書店原聲文學獎(Borders Original Voices Award in Fiction)及2000年English-Speaking Union’s Ambassador Book Award等殊榮。

    書評

      「對《斷背山》書中角色而言,壯觀富麗又震懾人心的地理是他們的守護神。書中人物的生活是奮力向前卻徒勞無功的上坡路,下坡路卻是狂亂失控的旅程。普露以散文體書寫人物,筆法狂暴﹑震撼﹑嫻熟,一筆將人物帶至邊緣,再作勢讓人物超越極限。——Richard Eder,《紐約時報》書評

      「普露小姐筆下運用到懷俄明暴風雪中一切橫征暴斂的美感。」——Michael Knight,《華爾街日報》

      「散文體的筆法,加上故事的創意,讓本書瑩潤光明。書中每一句文詞均令人讚嘆,令人拍案叫絕。」—Carolyn See,《華盛頓郵報.書香世界》

      「十一則故事讀來目眩神迷……每則故事彼此搭配得天衣無縫,悉心勾勒出一個蒼寒風狂的世界。」——Vanessa V. Friedman,《娛樂週刊》

      「普露將放浪形骸、神智不清、往往心性殘暴的角色描寫得淋漓盡致,無懈可擊。這些心繫斯土的人物構成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超自然的核心。」——Lisa Shea,Elle雜誌

      「以粗獷、可信的筆調描寫愛與失,以及承擔後果的故事。文壇無人能出其右,普露本人先前作品亦然。」——《克科斯評論》

      「普露的字典裡找不到『我同意,但是』 或者『真的嗎?』 她的用語一旦成功—— 十之八九都是——能夠橫掃所有想法,連她個人與讀者均靠邊站,不允許任何回應,只准用力擊掌叫好。」——John Skow,《時代雜誌》

      「作者筆下的人物堅忍、固執,一有機會卻願順其自然,任情慾恣意蹂躪,描寫得活力洋溢,在書頁間騰躍而出。書中角色面對人生各色難以捉摸的狂喜與痛徹心扉的失落,這些人物以普露的本色委身失落與狂喜造成的傷害……祝福他們,也祝福本書。」——Michael Upchurch,《西雅圖時報書評》

      「安妮‧普露的作品讀來並不輕鬆。筆下鮮有似曾相識的描述。許多成功的作家努力創作出讀者能立即甚至安逸地認同的世界,普露卻踏上人跡罕至的路。《斷背山》並非淺顯易讀,但絕對值得一讀。」——Jill Vejnoska,《亞特蘭大新聞憲政報》

      「《斷背山》並不只是以十一種不同音調演奏的長輓歌。每則故事呈現微妙的心情轉變,每個角色居住在獨特的世界上,是普露以優雅、犀利的字句建構出的世界。」——Anna Mundow,《紐約每日新聞報》

      「以毛骨悚然的幽默與些許超自然的旨趣融合無情刺眼的寫實主義。普露是大師級說書人,全心貫注於懷俄明的農牧景觀之美。」——Judith Wynn,波士頓前鋒報》

      「本書的懷俄明故事必須以五官來體會。最後放下本書時,讀者的指關節或許已血跡斑斑,從這些故事看出一種脆弱、微妙的人生,酷似仙人掌與沙漠小花。」——《洛杉磯時報》

      「儘管書中人物生活艱辛困苦,英年早逝,閱讀普露的作品能帶來純粹的樂趣。」——Betsy Willeford,《邁阿密前鋒報》

      「本書故事則則擲地有聲,包含了精練作家之權威,而本文作者對命運多舛的角色感同身受,從其人生歷練中淬瀝出令人不寒而慄﹑倍感神聖莊嚴之美。」——Dan Cryer,《新聞日報》

      「本書作者為多數競爭對手蓋上巨大陰影。普露的散文體具威嚴力道。」——《時尚雜誌》

      「普露的鄉土庶民書寫並非為賦新詞強說愁。她的故事是真材實料的橡木……是粗獷的巴洛克。普露是以手思考的作家,推敲出的字句帶有特定重力,出神入化地超越字句本身的尺寸。」——Walter Kirn,《紐約雜誌》

      「如果你膽量夠,鼓起牛仔勇氣來閱讀本書,因為本書為大師之作,令人膽寒,令人傾倒。」——Elizabeth Gilbert,《Mirabella》

    名人推薦語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斷背山,只是你沒有上去過。往往當你終於嘗到愛情滋味時,已經錯過了,這是最讓我悵然的。——李安導演

    作者簡介

    安妮‧普露(Annie Proulx)
      1935年生於美國康乃狄格州諾威治,1969年佛蒙特大學畢業,1973年獲蒙特婁大學碩士。她當過新聞工作者,替許多本刊物寫過非小說的文章,寫過幾本「如何做」(how to)的書籍,直到50歲以後才開始小說創作。

      普露曾獲全國教育協會與古根漢研究經費,並多次獲選進駐懷俄明的優克羅斯(Ucross)基金會。1988年發表首部短篇小說選集Heart Songs and Other Stories,1992年發表Postcards,贏得1993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為首位獲得此獎的女性作家。1993年出版的小說《真情快遞》榮獲芝加哥論壇報心臟地帶獎、愛爾蘭時報國際小說獎、美國國家書卷獎以及普立茲獎。1996年6月出版的Accordion Crimes,2002年出版That Old Ace in the Hole。

      普露1997年著手創作《斷背山》彙集的故事。本書多篇單篇獲獎:〈半剝皮的閹牛〉由蓋瑞森‧基勒(Garrison Keillor)推選編入《1998年最佳美國短篇小說集》,也由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推選進入《二十世紀最佳美國短篇小說集》。

      〈斷背山〉獲得1998年歐‧亨利短篇小說獎,刊登在《紐約客》後,獲得全美雜誌獎。次年〈腳下泥巴〉獲得1999年歐‧亨利短篇小說獎。同時,〈荒草天涯盡頭〉編入《1999年最佳美國短篇小說集》。接著〈身居地獄但求杯水〉編入《2000年最佳美國短篇小說集》。

      整本《斷背山》小說集則榮獲1999年紐約客最佳小說獎(The New Yorker Book Award Best Fiction)、2000年博多書店原聲文學獎(Borders Original Voices Award in Fiction)及2000年English-Speaking Union’s Ambassador Book Award等殊榮。

      安妮‧普露1995年遷居懷俄明州,但泰半時間週遊北美各地。

    譯者簡介

    宋瑛堂
      台大外文系學士,台大新聞所碩士,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譯作包括《發現eBay》、《永遠的園丁》、《冷戰諜魂》、《迷情書蹤》(與人合譯)、《悠居西班牙的一年》、《蘭花賊》、《小白馬》、《非關男孩》、《愛的十一分鐘》、《鼠貓會》、《數位密碼》等書。























































































































































































































  • yogano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的boss,不是一個good 的 leader。


    我是業務,他叫我去參加 RD 的TRAINING。當我要去時,別的工程師經理,叫我不用去。


    該是業務來樵的事,他叫工程師去安排會議,結果也傳達不正確訊息,他要THIRD PARTY廠商到公司來洽談,但郤叫工程師安排去客戶公司開會 ,差個十萬八千里,這年頭 要做一個有領導能力的老闆 可能還真不容易吧。


    還有很多很多例子,只是這兩件事,是這星期發生的事。


    我對我老闆沒有不敬,只是他在這點,實在很差勁。


    我還是留在傳統的框框,他給我糧食,我服從聽命,但內心吶喊 老闆,<你還是需要磨練如何當一個會指導的老闆>


    yogano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在書店翻了這本書,看看是否能啟發我些什麼。


    現在商塲上已不再是惡性競爭的世界了。


    大陸在成本上的競爭,台灣是比不過的。


    越來越多的made in china,越來越少的made in taiwan。


    出國後,你發現年輕的一代外國人,已經不認得台灣了。


    even though,許多made in china的背後, 都是taiwan 的心血,那又如何呢?


    台灣這個名字,要打出去國際,真需要台灣人 好好地用藍海策略。


    不再能用便宜取勝,而是要用創意來制勝。


    yogano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