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星期日,我開車至 page one and stopped for 2 hrs to read brokeback mountain,算是充電一下,看看書名也可以想像內容寫些什麼。
上星期作文老師給了我些書單,買了二本 紐約時報英文解析,順便也在店裏看了聞亦道的 "英文無所不談",大開眼界。
我想看的書單上, 還有原文的斷背山,原因很簡單,故事背景在美國西部,他們過著什麼的生活,有著什麼的情緒思想,是我想知道的。作家是是很棒的”安妮.普露/ Annie Proulx 。
剪接以下來自博客來書評的論點:
這本小說集是簡潔而深邃的,翻譯之筆帶有詩意,固然是原著原味,但整體來說,翻譯是很不錯的。
安妮‧普露實際深入懷俄明,對於當地居民穿著、飲食、生活的天地、工作,都有十分細微的刻畫,故事雖然都殘酷而無奈,但她的筆觸是淡的,娓娓道來,用一種隨筆、散文的方式下筆,看似不連結,其實反倒留下很多空隙,這也是李安〈斷背山〉得以在其中補強的地方。對於這「陌生地」,我倒覺得十分新鮮,安妮‧普露帶領我去閱\讀了另一個世界。
此外,安妮‧普露最讓人喜愛的是她寫天空、寫大地,用詞很乾淨,但形容得很貼切,滿富詩意,比如她形容蔚藍是「無骨的」,形容黃昏的地平線如導火線燃燒著,懷俄明的天氣在她筆下千變萬化。
而裡頭這篇〈斷背山〉,看完電影之後再看一次,有更深感觸。
錯過了,便是生離死別,再回首已百年身,恩尼司最大的痛苦也在於此,所以小說最後說他「修」這些空隙,他不斷修補的是他無法再對傑克所做的,李安用另一種方式呈現,讓恩尼司的襯衫包覆著傑克的牛仔外套,一反先前傑克對待他的方式,他是用餘生在懺悔與實踐愛,死者已矣,而生者只能在夢中和情人相會。小說開頭說「然而他內心洋溢著快感,因為傑克‧崔斯特昨晚現身他夢中」,正是呼應著最後「枕頭有時會濕,有時候濕的是床單」。
小說裡頭,他們二十年來只上過這麼一次斷背山,但卻是一輩子的回憶,因為那是最初,傑克打算把骨灰灑在那裡,是希望最終的歸宿留在最美好之處,這個願望沒實現,最親近的距離成了最遙遠的存在。何其令人感嘆。人生不也如此,再多一點勇氣,是不是我們就能相信,即使牽手也能到天涯海角?傑克是這樣心甘情願,義無反悔,而真愛,卻是真的不等人啊!
Annie Proulx的文筆本來就是這樣簡潔爽落,在某些敘事上毫不拖泥帶水,但一旦寫起Wyoming周邊的嚴酷風景之時,竟栩栩如真、迫在目前。會不習慣應該是字裡行間大量充斥著許多平時並不常見的字眼或手法吧,靜下心來仔細閱讀就會發現,其實這真是本好看的小說。
除了〈斷背山〉之外,Annie Proulx其他篇章也都寫得極好。關於遙遠邊陲的酷寒氣候與局勢,以及種種令人不忍卒睹的人事。這種邊緣書寫,在她之前皆是乏人問津,直到她,把那種牛仔耀眼光芒背後的尋常和黯淡,一一紀錄了下來。身為一個好的作家,確乎要有這種冒險犯難、實地深入當地勘察的庶民精神吧。
關於〈斷背山〉。
傑克與艾尼斯在一次偶然間,產生了意亂情迷的關係,在那最嚴寒的季節裏,空曠寂寥的山上,除了羊群,就只剩下另一個人的體溫。儘管雙方矢口否認關於性向的游移和曖昧,卻無能阻擋內心暗潮的洶湧。這是兩個異性戀男子的肉體短暫出軌而已嗎?或者,只是一場不倫的冒險?心是最真實的聲音,它不騙人。當兩人分道揚鑣四年之後重逢的那一天,雖然各自不再年輕,各自為人夫、父,但那無言的等待,以及深情的擁抱和不自覺地衝動、親吻,在在都宣稱著,那遮掩在眾目睽睽之下的,假面的告白。當然這還不是最令人黯然神傷的。命運的無情就在它的惡意捉弄。雖然這只是一篇小說,然而我相信,這世界上,確實存在著比小說更加無奈的際遇。
兩個人毫不意外的,恪守在保守社會道德的約束下,各安其份地過著最尋常的居家生活。為了妻子兒女,為了事業經濟,他們賣命忙碌著,假裝以為自己可以忘掉那些夜來幽夢忽忽闖入眼前的,另一個懸念不已的暗影。行之有年的秘密幽會,斷背山像是一個與世無爭的桃花源,他們在其中分享彼此的情慾,無關乎道德束縛和妻小兒女,僅僅只是純粹的愛和慾的征服與偷渡。
人在愛裏是不是永遠都學不會體諒?在愛裏是不是終得錯過了,才能明瞭何謂聚散無常?不論是同性或異性,愛是唯一,是若且唯若的真理。一旦悟了,是天堂;不悟,是地獄。
艾尼斯的瞻前顧後,讓傑克充滿難以言說的委屈,正當兩人敞開胸懷決定面對一切的當口,傑克卻意外身亡。艾尼斯聞訊,只是默然。在心裡淌著血嗎?在收拾傑克遺物時,赫然發現了自己當年在斷背山上和他打架之後,彼此沾滿血跡的襯衫,兩件襯衫緊緊疊合在一起,傑克甚至捨不得將那血跡洗去,任它在回憶中枯黃,等待多年後的艾尼斯來認領衣屍。這樣的戲劇張力已達到飽和。我數度在這部小說裏怔忡哽咽,甚而止不住地落淚。
忽然間想起李商隱的句子,「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如果每一次愛的時候都能認真去面對,是不是可以少一些遺憾的故事?在這個愛情價值觀漸漸速食的年代,不知道還剩下多少像這樣難以追憶的情感呢?
========================================================
以Postcards和《真情快遞》拿下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美國國家書卷獎以及普立茲獎等多項文學獎的作家安妮‧普露,大概是近十年來美國最受推崇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文字奇特,故事動人,是電影最喜歡的改編材料。
本書收錄以懷俄明州為背景的11則短篇,其中三篇獲選入《年度最佳美國短篇小說集》,兩篇獲得歐‧亨利短篇小說獎。
安妮.普露在這本描寫孤寂、火爆性格和錯愛的小說集中顯現了熟練出色的文字和對懷俄明狂烈的摯愛。〈腳下泥巴〉描寫一個套牛牧人深陷在家庭和自我獨立間的漸深裂痕中,卻無法擺脫出來。〈半剝皮的閹牛〉描寫一位上了年紀的蠢駕駛,為了參加哥哥的喪禮而開車前往出生地牧場,卻在離家一哩處喪生。
〈斷背山〉描寫兩個西部牛仔的同志戀情。本文改編的同名電影,由李安導演,獲2005年義大利影展金獅獎最佳影片。
整本小說集亦獲紐約客最佳小說獎等三項大獎。描寫懷俄明州殘酷艱難的自然環境下,命運多舛的角色,從其人生歷練中淬瀝出令人不寒而慄、倍感神聖莊嚴之美。
本書作者普露熱愛地方歷史,多年來收集了北美多地的在地生活、事件的回憶錄與敘述。她實地在懷俄明州生活旅行經歷,參加牛仔詩會,參考地區史將其中的真人真事取來當作創作起點。源頭故事並從自然保育聯盟保護區獲得靈感。
「現實在這裡絕對派不上太多用場」。非現實、奇思異想與未必成真的元素,為這些故事添上色彩,正如真實人生因這些元素而多彩多姿的道理一樣。在懷俄明,最不奇思異想的狀況,是在這片艱苦的大地靠農場維生的決心。
獲獎記錄
*本書收入文章:
書評
「對《斷背山》書中角色而言,壯觀富麗又震懾人心的地理是他們的守護神。書中人物的生活是奮力向前卻徒勞無功的上坡路,下坡路卻是狂亂失控的旅程。普露以散文體書寫人物,筆法狂暴﹑震撼﹑嫻熟,一筆將人物帶至邊緣,再作勢讓人物超越極限。——Richard Eder,《紐約時報》書評
「普露小姐筆下運用到懷俄明暴風雪中一切橫征暴斂的美感。」——Michael Knight,《華爾街日報》
「散文體的筆法,加上故事的創意,讓本書瑩潤光明。書中每一句文詞均令人讚嘆,令人拍案叫絕。」—Carolyn See,《華盛頓郵報.書香世界》
「十一則故事讀來目眩神迷……每則故事彼此搭配得天衣無縫,悉心勾勒出一個蒼寒風狂的世界。」——Vanessa V. Friedman,《娛樂週刊》
「普露將放浪形骸、神智不清、往往心性殘暴的角色描寫得淋漓盡致,無懈可擊。這些心繫斯土的人物構成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超自然的核心。」——Lisa Shea,Elle雜誌
「以粗獷、可信的筆調描寫愛與失,以及承擔後果的故事。文壇無人能出其右,普露本人先前作品亦然。」——《克科斯評論》
「普露的字典裡找不到『我同意,但是』 或者『真的嗎?』 她的用語一旦成功—— 十之八九都是——能夠橫掃所有想法,連她個人與讀者均靠邊站,不允許任何回應,只准用力擊掌叫好。」——John Skow,《時代雜誌》
「作者筆下的人物堅忍、固執,一有機會卻願順其自然,任情慾恣意蹂躪,描寫得活力洋溢,在書頁間騰躍而出。書中角色面對人生各色難以捉摸的狂喜與痛徹心扉的失落,這些人物以普露的本色委身失落與狂喜造成的傷害……祝福他們,也祝福本書。」——Michael Upchurch,《西雅圖時報書評》
「安妮‧普露的作品讀來並不輕鬆。筆下鮮有似曾相識的描述。許多成功的作家努力創作出讀者能立即甚至安逸地認同的世界,普露卻踏上人跡罕至的路。《斷背山》並非淺顯易讀,但絕對值得一讀。」——Jill Vejnoska,《亞特蘭大新聞憲政報》
「《斷背山》並不只是以十一種不同音調演奏的長輓歌。每則故事呈現微妙的心情轉變,每個角色居住在獨特的世界上,是普露以優雅、犀利的字句建構出的世界。」——Anna Mundow,《紐約每日新聞報》
「以毛骨悚然的幽默與些許超自然的旨趣融合無情刺眼的寫實主義。普露是大師級說書人,全心貫注於懷俄明的農牧景觀之美。」——Judith Wynn,波士頓前鋒報》
「本書的懷俄明故事必須以五官來體會。最後放下本書時,讀者的指關節或許已血跡斑斑,從這些故事看出一種脆弱、微妙的人生,酷似仙人掌與沙漠小花。」——《洛杉磯時報》
「儘管書中人物生活艱辛困苦,英年早逝,閱讀普露的作品能帶來純粹的樂趣。」——Betsy Willeford,《邁阿密前鋒報》
「本書故事則則擲地有聲,包含了精練作家之權威,而本文作者對命運多舛的角色感同身受,從其人生歷練中淬瀝出令人不寒而慄﹑倍感神聖莊嚴之美。」——Dan Cryer,《新聞日報》
「本書作者為多數競爭對手蓋上巨大陰影。普露的散文體具威嚴力道。」——《時尚雜誌》
「普露的鄉土庶民書寫並非為賦新詞強說愁。她的故事是真材實料的橡木……是粗獷的巴洛克。普露是以手思考的作家,推敲出的字句帶有特定重力,出神入化地超越字句本身的尺寸。」——Walter Kirn,《紐約雜誌》
「如果你膽量夠,鼓起牛仔勇氣來閱讀本書,因為本書為大師之作,令人膽寒,令人傾倒。」——Elizabeth Gilbert,《Mirabella》
名人推薦語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斷背山,只是你沒有上去過。往往當你終於嘗到愛情滋味時,已經錯過了,這是最讓我悵然的。——李安導演
作者簡介
安妮‧普露(Annie Proulx)
1935年生於美國康乃狄格州諾威治,1969年佛蒙特大學畢業,1973年獲蒙特婁大學碩士。她當過新聞工作者,替許多本刊物寫過非小說的文章,寫過幾本「如何做」(how to)的書籍,直到50歲以後才開始小說創作。
普露曾獲全國教育協會與古根漢研究經費,並多次獲選進駐懷俄明的優克羅斯(Ucross)基金會。1988年發表首部短篇小說選集Heart Songs and Other Stories,1992年發表Postcards,贏得1993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為首位獲得此獎的女性作家。1993年出版的小說《真情快遞》榮獲芝加哥論壇報心臟地帶獎、愛爾蘭時報國際小說獎、美國國家書卷獎以及普立茲獎。1996年6月出版的Accordion Crimes,2002年出版That Old Ace in the Hole。
普露1997年著手創作《斷背山》彙集的故事。本書多篇單篇獲獎:〈半剝皮的閹牛〉由蓋瑞森‧基勒(Garrison Keillor)推選編入《1998年最佳美國短篇小說集》,也由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推選進入《二十世紀最佳美國短篇小說集》。
〈斷背山〉獲得1998年歐‧亨利短篇小說獎,刊登在《紐約客》後,獲得全美雜誌獎。次年〈腳下泥巴〉獲得1999年歐‧亨利短篇小說獎。同時,〈荒草天涯盡頭〉編入《1999年最佳美國短篇小說集》。接著〈身居地獄但求杯水〉編入《2000年最佳美國短篇小說集》。
整本《斷背山》小說集則榮獲1999年紐約客最佳小說獎(The New Yorker Book Award Best Fiction)、2000年博多書店原聲文學獎(Borders Original Voices Award in Fiction)及2000年English-Speaking Union’s Ambassador Book Award等殊榮。
安妮‧普露1995年遷居懷俄明州,但泰半時間週遊北美各地。
譯者簡介
宋瑛堂
台大外文系學士,台大新聞所碩士,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譯作包括《發現eBay》、《永遠的園丁》、《冷戰諜魂》、《迷情書蹤》(與人合譯)、《悠居西班牙的一年》、《蘭花賊》、《小白馬》、《非關男孩》、《愛的十一分鐘》、《鼠貓會》、《數位密碼》等書。